氧气是维持生命的第一要素,输氧是医疗机构必备的条件。目前医院新建工程全部招标采购
集中供氧系统,集中供氧必将取代“氧气瓶”,这是医院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 本报记者 徐曼曼 综合报道
对于重症呼吸疾病患者来说,氧气的供应等同于生命的延续。北京市小汤山医院氧气站最大供氧量40立方米/小时,日供气量不小于70瓶/日,这样的供氧量足够千余名患者同时使用。这是因为小汤山安装了先进的集中供氧设施。
普及与推广
———集中供氧行业发展的根本
北京航天爱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中供氧设计施工单位,市场占有率为30%,从2000~2003年总产值近1
亿元,堪称行业泰斗。
据爱锐公司市场部总监马小泉介绍,现在国内的集中供氧市场十分“单纯”。此单纯有两方面的意义:几乎无外资进入、有实力的企业少。
“做集中供氧的外资企业只有德国的德尔阁公司等很少的几家,与国内企业相比,德尔阁的优势主要是品牌和外观上,在主要技术方面,爱锐与它没有差距。”据了解,德尔阁公司是一家集团化的公司,在集中供氧方面比较低调,因价位关系,其客户集中于外资医院,比如和睦家医院、多零多医院等。德尔阁公司不参与医院招标。
来自上海交大的数字表明,全国有50家以上的企业能做
集中供氧设备,而在实际招投标中却没有那么多。马小泉说:“因为个别企业技术水平低,所以每次参加医院招标的只不过十几家,与我们竞争的始终是一些熟面孔。”
就企业利润而言,因市场竞争和招投标等因素,企业的利润已被摊薄。一些实力差的中小企业采取无限降价的手段来争取客户,其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据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有关领导介绍,1996年后,国家采取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以控制质量。对医院来说,医用集供氧装置是一笔较大的投资,其产业发展在于医院的投入力度与医用氧源等配套工程的支持,政府应继续加强相关立法与引导工作,提高医疗装备能力。
———医院招标重点审查企业资质
北京协和医院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安装了集中供氧设备,北京儿童医院目前正在建设的新住院部大楼也通过招标选择企业设计安装氧气站、管道、控制部分及终端的全套集中
供氧系统。
北京协和医院后勤设备处马处长说:“医用气体系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安全和病人的生命安全,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因此医院在招标采购集中供氧设备时,对企业相关资质的审定极其严格。”
集中供氧系统要求其管道、终端设备等的气密性必须达到所要求的标准。特别是对手术室的供氧系统部分,要求设计一套氧气备份系统,以保证氧气管道发生故障时不中断各手术间的氧气供应。此外,氧气的泄露率、氧气管路的焊接与接地均有较高的要求。1988年4
月,国家颁布了《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气》标准,1996年后,国家采取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以控制质量。
据马处长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在发装集中供氧设备时组织专家对集中供氧企业资格进行审查,“我们不仅审看企业投送的标书,我们还要考查企业的行业信誉和客户群。”比如“压力管道安装许可证”一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只给极少数企业颁发了压力管道设计资格GC1级证书。
质量与信誉
———集中供氧优于分散式供氧
集中供氧技术的兴起和应用是医疗供氧的重大革命,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从日本引进国内首套
中心供氧系统,此前,国内医院全部是用氧气瓶为病人供氧。
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集中供氧研究的权威专家顾安忠教授。顾安忠是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功“医院液氧集中供氧新技术”项目研究。
据顾安忠介绍,使用瓶装工业氧气(就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瓶)分散供氧救治病人有笨重、气体纯净度差、危险性高压等弊端,只适用于临时医疗站、战地救护所等。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医疗机构设备简陋,加上集中供氧的研发力度不够,所以多采用氧气瓶供氧。集中供氧具有安全、清洁,提高病房空间利用率等优点,是大中型医院“三气系统”(集中供氧、中心负压、中心压缩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市科委将“医院液氧集中供氧新技术”委托上海交通大学重点攻关,并在上海华山医院等单位实施。此后,在上海市和周边江浙省市的医院推广应用。迄今为止,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三级医院几乎都实现了集中供氧,目前正在向地市级医院及县级医院铺开。
据了解,目前国内集中供氧行业能生产液氧储存、汽化设备、低温阀门等配件,能满足集中供氧设备所需的配套产品,其新工艺、新技术已被医疗工程技术人员认可。顾教授认为,目前医院集中供氧系统属于成熟技术,国内外并无太大的技术差距。
安全与可靠